在女性健康的眾多隱患中,“輸卵管癌”或許是最不常被人提及,即使作為罕見的婦科腫瘤,發病率相對較低,但發病隱匿的它隨時等待著給病人“重重一擊”。自Orthmann在1888年報道了首例原發性輸卵管癌後,如何制定更加合理的治療方案,改善輸卵管癌患者的預後,一直是腫瘤醫師面臨的難題和挑戰。
泰國患者——反復折磨8年餘,她“扛”過來了!
來自泰國的Jitla(化名),五十出頭的她卻因輸卵管癌反反復復折騰了八年多。2016年,Jitla就因為“陰道分泌物增多”被確診為輸卵管癌,並接受了手術切除,術後分期為IC期。為控制腫瘤進展,Jitla又接受了化療。在她看來,治療癌症,手術後化療是常規操作。雖然化療的過程很痛苦,但是情況不錯,腫瘤指標CA125下降正常,也未發現腫瘤復發及轉移。
直至2021年,Jitla的CA125指標升高,腫瘤轉移到腹腔。她接受了腫瘤細胞減滅術、化療以及靶向治療。但這一次的治療所帶來的副反應非常嚴重:噁心、嘔吐、渾身顫抖……讓她對治療有了恐懼,即使病情有所控制。沒過多久,Jitla又出現了腹痛,CA125再次升高,PET-CT提示腹膜轉移癌較前進展,並新增脾轉移癌。
Jitla拒絕當地醫生給的化療建議,她不想再經歷化療的痛苦,試圖用不吃肉、不吃油、不吃糖、不吃動物蛋白的方式,控制腫瘤生長,結果卻是人越來越瘦,腫瘤越來越大,並出現腹痛、腹脹。而腫瘤的壓迫與侵襲引起的疼痛,也持續折磨她。
Jitla曾看過廣州復大腫瘤醫院相關報導,她了解到這不是一個只有手術、化療、放療手段的醫院。她也聯繫到曾在復大接受冷凍消融治療的姐姐,得知一切安好的她也想嘗試冷凍消融,但又擔心這個治療也會給她帶來疼痛。
可情況一天比一天糟糕,讓她和家屬決定放手一搏,並於2024年4月飛來廣州復大腫瘤醫院。然而一到醫院,醫療四科副主任行豔麗醫生卻跟她說她的情況不適合冷凍消融,建議介入化療。
又是化療,Jitla第一反應就是拒絕。但當時的她,腫瘤壓迫腸道以致於有點腸梗阻,又吃不下飯,整個人非常瘦弱,只有二十幾公斤。加上醫護人員一直耐心地跟她解釋介入化療與傳統化療的區別,即介入化療借助動脈,將藥物直接灌注到腫瘤處,副作用很小。是一種微創、相對高效,同時也兼顧局部和全身的治療方式。最終,Jitla同意接受介入化療,期間聯合免疫治療。
令她驚喜的是,除了第一次因身體虛弱,反應比較大點,後續的治療都是輕鬆度過。復查也提示腫瘤縮小,CA125降至正常,如今的體重上升至38公斤。她說,這裏的醫院是一個團隊,也正因為團隊的努力,她才能恢復得這麼好。比起之前痛不欲生的情況,她覺得自己能夠再活好多年。
菲律賓患者——抗癌12年,這是她堅持的理由!
無獨有偶,來自菲律賓的Marit(化名)也是一名輸卵管癌患者,近期返院回到醫療四科,繼續尋找四科副主任行豔麗醫生治療。
抗擊癌症,Marit已經有十二年餘的經歷。2011年年底,她因陰道出血發現子宮左側附件區有5cm的占位。隨著CA125的升高,腫塊的增大,她接受手術切除,術後病理提示為輸卵管癌。同Jitla一樣,術後Marit也開始化療,但很快也出現了轉移。化療的副反應讓她想尋找除了化療之外的治療。2012年9月,她到廣州復大腫瘤醫院就診,並接受介入化療。
Marit至今對醫療四科醫護人員初見的印象非常深刻。“很多位專家一起討論如何為我治療,大家都很溫和,目的也非常明確,讓我們知道下一步應該怎麼做。”當Marit發現自己對介入治療接受良好,副反應不像傳統化療那麼大時,尤其是自己做完治療後還能夠如常人般,外出走動,很意外,也很欣喜。
在之後的幾年裏,除了進行一次碘粒子植入,便是定期返院接受免疫治療,她的情況都非常穩定。直至2021年,Marit出現左側腰背部轉移瘤,但因疫情封控原因,無法返院就診,只能在當地醫院接受放化療,但腰背部疼痛依舊。等到2023年,Marit再次回到復大接受了冷凍消融、介入化療以及碘粒子植入等綜合治療。在她看來,自己多次義無反顧來到復大,是因為這裏的多學科治療給了她繼續治療、堅持治療的希望。
如今,Marit腰背腫物明顯縮小,疼痛也得到緩解,整體情況穩定。她將這段抗癌經歷當成一段人生旅程,即使這段旅程有時候“壞”到讓她起不了床,可她依舊慶倖自己還有機會過上正常人生活:陪伴家人、照顧孩子、四處旅遊……並且收穫復大這群家人。她也相信,自己能夠在復大的幫助下,繼續堅持下去,活得更好。
“輸卵管癌”罕見且易被忽視的婦科惡性腫瘤
原發性輸卵管癌是婦科罕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占女性生殖道惡性腫瘤的0.14%~1.80%。早期多無症狀,易被忽視或延誤診斷,隨著病變的發展,臨床上表現為陰道排液、腹痛和盆腔包塊,稱為輸卵管癌“三聯征”。因輸卵管傘端直接暴露在盆腔,一旦惡性病變,轉移的可能性就非常大。廣州復大腫瘤醫院醫療四科副主任行豔麗醫生在此提醒女性朋友:要重視定期的健康體檢,如有身體不適,一定要到醫院及時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