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22日下午,由中國著名腫瘤治療專家徐克成教授撰寫,中國著名腫瘤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湯釗猷評述的《踐行中國式控癌》新書發布會在廣州陽光酒店舉行。湯釗猷院士、徐克成教授親身到場,與市民分享中國式控癌理念及實踐心得。湯釗猷院士表示,對癌癥的治療,要“消滅”與“改造”並舉,踐行“中國式控癌”。
《踐行中國式控癌》新書發布會現場。
癌癥對於很多人來說,是不治之癥。談到治癌過程,很多人會認為,癌癥治療就是“花錢受罪”,“人財兩空”。面對癌癥,我們是否束手無策?該如何應對癌癥?如何讓患者活得更開心,更長久,生活質量更高?針對上述疑問,在昨日的新書發布會上,多位醫學界“大咖”對此進行了解答。
這場新書發布會由羊城晚報出版社、廣東省徐克成關愛健康工作室主辦,暨南大學附屬復大腫瘤醫院、廣州白雲山漢方現代藥業有限公司以及廣東省生命之光癌癥康復協會協辦。發布會吸引了300多名醫學界、文藝界及癌癥患者參加,現場座無虛席。
中國著名腫瘤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湯釗猷,甘肅省政協原主席、全國政協原常委楊振傑,原衛生部副部長殷大奎,中宣部新聞局原副局長張文祥,羊城晚報報報業集團副總經理李時平,暨南大學醫學部主任、校長代表董軍,北京大學腫瘤醫院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呂有勇,暨南大學附屬復大腫瘤醫院總經理劉建國、暨南大學附屬復大腫瘤醫院腫瘤內科首席專家羅榮城,廣東省臨床醫學學會會長汪謙等專家學者及社會知名人士出席了本次發布會。
嘉賓合影。
作為新書《踐行中國式控癌》的作者,腫瘤專家徐克成,以及他的導師湯釗猷院士,在現場為聽眾作了精彩詮釋,將書中倡導的理念、策略和方法與讀者分享。癌癥已成為威脅人類的最主要疾病,積累了多年臨床經驗和思考後,中國著名腫瘤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湯釗猷開始倡導“中國式控癌”理念。徐克成既是腫瘤治療專家,自己也曾經是一個癌癥患者,最後戰勝了癌魔。在踐行“中國式控癌”的道路上,他積累和錘煉出了許多寶貴的理念和實踐經驗。二人珠聯璧合,推出《踐行中國式控癌》這一力作。
徐克成教授簽售新書。
治癌理念要轉變,堅持“中國式控癌”觀
湯釗猷院士是“中國式控癌”理念的倡導者,他在會上說,所謂“中國式控癌”就是融東西方思想文化精髓,蘊傳統中國思維和智慧,洋為中用,走中國特色控癌之路:'消滅'與'改造'並舉,與癌共存,將癌癥變為可控制慢性病。”
湯釗猷院士倡導“中國式控癌”的理念。
湯釗猷院士說,對抗癌癥,要從“抗癌”轉變為“控癌”的理念。消滅腫瘤”仍是目前治療癌癥的基本策略。湯釗猷院士認為,目前這些直接殺滅腫瘤的治療,不管是手術、射頻消融、介入、放化療還是分子靶向治療,都有著兩面性——殺癌同時又促使殘癌“反跳”,存在以下問題:
1 幾乎所有的“消滅”手段均可促進殘癌轉移和發展。
2 化療或放射治療使原先“不敏感”癌細胞獲得“選擇”,可逆勢生長,加快癌癥進展。
3 化療或放療可促使癌細胞的基因再突變,這種癌細胞不僅對原先的治療發生耐藥,而且“惡性”程度更高,發展更兇猛。
湯釗猷通過研究發現,幾乎所有的殺癌療法都會導致殘余腫瘤因為缺氧、炎癥和抑制免疫變得“更兇殘”,惡性程度提高,殘癌轉移和發展更快。因此,他認為,21世紀的抗癌戰爭,除繼續尋找新的消滅腫瘤的辦法外,還要重點研究“改造殘癌”和“改造機體”的方法。“抗癌”應轉為“控癌”,在這條路上,“應消滅與改造並舉”。
湯釗猷院士說,“從“抗”到“控”的轉變,一字之差,是理念的轉變,“因為控癌戰非抗癌戰,改字主要是對癌的認識有所更新。”“我們質疑'斬盡殺絕'戰略,並不是否定殺癌的作用,而是要既肯定'消滅'的作用,又要找到彌補殺癌負面問題的辦法。”
目前已經發現了很多辦法,如合並應用分化誘導治療“策反”癌細胞,合並應用抗炎治療改善癌細胞所在的微環境等。他表示,這些治療本身並不能殺癌,單獨使用對於腫瘤無用,但是與“殺癌療法”合並,可以減少腫瘤播散,抑制癌細胞轉移,延長生存,這就是“改造”的治療。他總結了改造的總體的策略——改造殘癌、改造機體、改造微環境和綜合改造。
“改造”癌癥,讓癌細胞“改邪歸正”
湯釗猷院士闡述,對癌癥進行“改造”,不僅要改造癌細胞本身及其周圍環境,還要改善整個機體的抗癌能力。
其中,“改造”癌細胞,就是要讓癌細胞“改邪歸正”,或讓癌細胞相互制約,“以惡制惡”,或減低癌細胞的“惡性”。
腫瘤生長需要良好的周圍微環境,如何“改造”微環境呢?湯院士指出,對腫瘤微環境中一些因素采取幹預措施,可抑制腫瘤的進展,“已證明,炎癥抑制劑阿司匹林和非甾體抗炎劑,均有抑制癌細胞生長的作用。”
如何“改造”整體和局部?湯院士指出,改善機體免疫功能,是“改造”機體抗癌能力的關鍵,“免疫療法被認為是21世紀腫瘤綜合治療模式中最活躍、最有發展前途的一種治療手段。”他介紹,細胞免疫治療有過繼細胞免疫治療、腫瘤疫苗、非特異性免疫刺激、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等。
湯院士是廣東新會人,今年88歲,他還在會上透露養生秘訣,他說:“病人往往會因為疾病放棄運動,然而適當的運動卻是增強免疫力的最佳途徑,其中,適當遊泳對於癌癥病人來說受益更多”。他發現,適度旅遊可升高體內的多巴胺,多巴胺可起到抗腫瘤、起到免疫調節作用。他在會上透露,一位肝癌切除的患者,從2005年起每天遊泳1000米,用幹擾素每周2次,至今已無瘤生存17年。
“他告訴了與會者幾句養生“順口溜”:戒煙少酒,重中之重;平衡飲食,勞逸結合;邁開雙腿,疾病卻步;心胸開闊,絕非小事;手機過用,弊多利少;減少炎癥,防微杜漸;保健補品,過猶不及;喬遷新居,有喜有憂;國家層面,減排防汙。”
徐克成親身經歷,實踐“中國式控癌”
在湯釗猷倡導的“中國式控癌”觀後,徐克成決心,“要在自己身上,踐行中國式控癌”。許多人對癌癥感到恐慌,是因為大多數人覺得那是不治之癥。但是徐克成卻用自己的患病經歷,告訴患者,癌癥並不可怕。只要堅持“與癌共存”,改變對癌癥的理念,策略和方法,癌癥患者也能長久的活下來。
徐克成教授分享踐行“中國式控癌”的親身經歷。
站在講臺上演講的徐克成聲音洪亮,中氣十足,壹般人根本想不到他本人也是一名戰勝肝癌的勇士,今年78歲高齡的他,紅光滿面、精神矍鑠。他說自己的新生命是從11年前開始。2006年1月26日,徐克成因為膽管細胞性肝癌接受了肝癌切除手術,術後,開始了他本人認為合理的治療方案:“我沒有化療,沒有放療,但這11年來我身體健康,活得開心、活得舒適!”
“我在自己身上,踐行'中國式控癌'。自己的生死體驗,讓我明白了'與癌共存'的真諦,非常感恩。”新書作者徐克成教授感慨。他表示,踐行“中國式抗癌”,就是一種心靈的追求,就是走上“變革的新路”。這是學習、吸收、研究、轉化,秉持新理念、新策略、新技術的過程。
他笑著說,“其實癌細胞在我們每個人身上都存在,癌癥是進化的產物。人們對癌癥的治療有錯誤的認識。癌細胞是正常細胞的“叛徒”(突變),終結癌癥只是一個美好的幻想。對於從正常細胞“叛變”而來的癌細胞,雖要鎮壓,但“殺殺殺”不能最終解決問題,最好的結局仍是'共處'”。
他在新書《實踐中國式抗癌》中寫道:“醫生患病,尤其是癌癥,也許是'好事',因為可以更加明白如何給病人以最恰當的治療。他昨天說:“我在自己身上,踐行'中國式控癌'。自己的生死體驗,讓我明白了'與癌共存'的真諦,非常感恩。”
臺下座無虛席,嘉賓聆聽徐克成教授感言。
新書作者、腫瘤專家徐克成教授感慨:“多年來,我和我的同事,或電信聯系,或登門拜訪,行國內,去國外,走城市,往山村,遍訪了上千例癌癥患者。我很欣慰,許多本來無生存希望的癌癥病人,確確實實活下來了;我很感恩,這些病人的生存經歷,增強了我踐行'中國式抗癌'的信心。我將'控癌'中自己的以及同事的一些成績、缺點、失誤、經驗和教訓,寫成隨記、故事、感想,湯院土又對多數文章作了評述,從而匯集成即將出版的這本書。雖然編寫人是我,但書的思想和靈魂來自湯院士。”《實踐中國式控癌》由此誕生。
業界大咖會上發表感言
殷大奎
原國家衛生部副部長殷大奎在發布會上發言。他對湯釗猷與徐克成的“踐行中國式控癌”理念給予了高度贊譽。他表示,“即將問世的《踐行中國式控癌》由徐克成教授編寫,湯釗猷院士評述。這本書既提出創新理念,有展示實踐成果,有肯定,也有質疑。是他們二人“珠聯璧合”式的合作成果,堪為學術界典範。”
李時平
羊城晚報報業集團副總經理李時平代表新書出版單位上臺發言時表示,羊城晚報成多次與徐克成教授結緣,結下深厚情誼。徐克成是我國衛生系統最高獎“白求恩獎”獲得者,不僅精於學問和醫術,更崇尚醫德。誠信博愛,堪為大醫精誠的楷模。李時平說:“未來,羊城晚報報業集團將努力傳播時代楷模式人物精神,共同推動中國癌癥醫學事業的崛起。”
羅榮城
暨南大學附屬復大腫瘤醫院腫瘤內科首席專家羅榮城教授上臺發言時稱,在聽取了湯釗猷院士和徐克成教授兩位的精彩演講後,作為晚輩深受感動。他說:“在上午查房時看到他們兩位前輩對患者的關愛,對醫學事業的一生追求以及對醫學的情懷,向廣大患者和醫護工作者闡釋'消滅'與'改造'並舉的深刻道理,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告訴訴癌癥患者,什麽是最合適的治療,怎樣長久地活下來,活得開心快樂,這是作為一位從醫半個世界的醫生最偉大醫德情操。”
湯釗猷院士和徐克成教授昨日上午在復大腫瘤醫院查房。
牛立誌
暨南大學附屬復大腫瘤醫院副院長牛立誌上臺發表致辭。他表示,暨南大學附屬復大腫瘤醫院一直在踐行中國式控癌理念與思想,為相當一部分中晚期癌癥患者延長了生命。他自己也追隨徐克成教授多年,一直在實踐徐克成與湯釗猷院士二人倡導的“中國式控癌”觀。未來,他仍將堅持不懈,矢誌不渝地發揚和踐行湯釗猷和徐克成院長提出的理念、策略和方法。為中國癌癥事業做貢獻,為實現“中國夢”的偉大目標而努力奮鬥。
徐克成門診預約電話:400-6680-120
醫院網站:m.fuda12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