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南方都市報 2018年04月07日 版次:AA07 作者:王道斌
腫瘤大咖羅榮城選擇在退休前離開公立醫院,走上醫生多點執業之路。受訪者供圖
再過幾個月就60歲了,但腫瘤免疫治療大咖羅榮城卻沒有等到退休就離開了公立醫院,走上了醫生多點執業之路。
羅榮城是普寧人,當過公立腫瘤醫院的院長,做過國家級醫學專業委員會的負責人,還組建了我國第一個腫瘤醫生聯盟。據介紹,這個聯盟內加入的醫生超過500人,等待加入的數量更為龐大。如此資歷的他,為什麼在即將退休之際卻選擇了多點執業,去民營腫瘤專科醫院出診服務病人呢?
醫生多點執業推行多年,專家、骨幹級的醫生走出來的不多,更何況是做過公立醫院院長這一級的專家走出來的,就更加鳳毛麟角。
“前不久李克強總理說合夥人制和股權激勵,是中國未來經濟的走向。”羅榮城說,“中國的民營醫院數量已遠遠超過公立醫院,可服務量占比只有10%,這不科學,很多醫學領域的困境,都需要民營醫療來破局”。
先行
腫瘤免疫治療元年他有一個培訓計劃
作為腫瘤治療領域的大咖,羅榮城擅長的是腫瘤生物治療、免疫治療、分子診療領域。說起免疫治療,很多人都會記起2016年的“魏則西事件”,當時莆田系引發的質疑,令正常開展的腫瘤免疫治療、分子診療領域受到強烈沖擊和影響。許多涉及免疫治療、分子診療領域的研究、臨床治療被叫停,惡性腫瘤的免疫治療、分子治療,一度被患者無限質疑。
惡性腫瘤的免疫治療、分子診療是否真的就該是人人喊打呢?3月16日,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 )第二屆全國腫瘤免疫治療高峰論壇在重慶正式召開,論壇的主題為“腫瘤免疫治療的元年”。這說明,腫瘤免疫治療已經走出“魏則西事件”帶來的陰影,重新走上正常路徑。
作為腫瘤免疫治療的先行者,羅榮城認為,“魏則西事件”客觀上推動了細胞免疫療法的有序發展。“我曾經和許多公立腫瘤醫院的專家、領導進行了深入的溝通,結論就是,科研也好,臨床也罷,只要將程序全部納入到國家規範當中來推進,許多診療項目還能繼續開展。”
他表示,在當下的國際腫瘤治療領域,一半以上的科研成果都集中在精準診療和免疫療法上,客觀上也推動了全球抗腫瘤事業的進步。“來自患者或患者家屬對腫瘤免疫療法的質疑也在減少,這關鍵是對腫瘤患者免疫治療效果的肯定。”羅榮城表示。
那麼來到民營腫瘤醫療機構,會否有所顧忌?羅榮城表示自己已經有一個計劃,要對這家醫院的腫瘤醫生開展培訓,一個疾病一個疾病地來進行腫瘤循證醫學和精準醫療的教育、推廣。“民營醫療機構也必須走專業化、規範化的路子,最終服務好、解決好患者的問題。”
出診
300元的專家號接診時間約半小時
在退休之前離開公立醫院,投身民營醫療機構,作為行業大咖,為什麼有這樣的選擇?
按照羅榮城自己的說法,就是“不想再來晚了”。
3月13日上午,南都記者在暨南大學附屬復大腫瘤醫院天河院區的專家診室裏,現場目睹羅榮城坐診。這裏的一個專家號需要花費300元,比公立醫院貴不少。但是比起公立醫院的人山人海,這裏的診療服務卻又物有所值。在這裏,每一個患者都是預約來到,每個病人都能保證有30分鐘左右的接診、溝通時間,每一次診療結束,羅榮城都會將患者送到診室門口,然後叮囑、寬慰幾句,隨後將下一位患者迎進診室內。“很多患者不懂什麼是腫瘤的分子診斷和個體化診療,所以要很詳細、很耐心地講解。”
惡性腫瘤能不能治療,患者應該怎麼尋求治療?作為腫瘤專科醫院,醫院可信度和醫生的能力決定了一切。“有一位從湖南專程來穗患有小腸間質瘤術後復發轉移的女患者,她在當地被診斷只有幾個月時間了。但實質上,小腸間質瘤只要明確了基因分型,目前一、二、三線的治療方案都有了,40多歲再存活5年,甚至10年以上都很有可能。”當天的門診,讓羅榮城發現了一個他很有把握治療的病例,他向南都記者解釋,胃腸間質瘤確實是一種很難處理的惡性腫瘤,放療和化療等經典治療方案往往無效。但在分子靶向藥物不斷出現後,類似病患的生存期可以獲得明顯延長,甚至長期生存。這種病例來找他,就有比較大的希望,而這也是他最大的成就感。
他感嘆,時下優質醫療資源的配置還很不平衡、很不合理,基層醫生對於醫學前沿的掌握依然不夠。“許多分子靶向治療藥物已經納入到醫保體系了,中國的胃腸間質瘤、肺癌、乳腺癌、腸癌、肝癌、惡性黑色素瘤、淋巴瘤、白血病等患者,完全可以花很少的錢,享受到最好的治療。”
嘗試
讓名醫攜手資本創建健康醫療新生態
羅榮城在出診當天就正式辦理了加盟復大腫瘤醫院的手續。“我願做醫改的推動者,去添磚加瓦。”羅榮城表示,目前醫改進入了深水區,不管是公立醫院還是民營醫院,都困難重重。要突破困境,就要找到突破口。
確實,此前民營醫院的聲譽很差,莆田系等民營醫院將民間醫療市場搞得烏煙瘴氣,一個公立醫院的醫生,要決心離開是非常不容易的。
廣東乃至全國推動醫生的多點執業已有多年的時間,相關的規定也越來越寬松。可在廣東這樣一個擁有10萬以上醫務人員的醫療大省,真正走出去多點執業的醫生、專家,截至2017年12月底,只是11767人次,占比僅僅10 %左右,多數還是大醫院醫生去基層支援時進行的備案。專家、骨幹級的醫生走出來的更不多,大多數都是留在公立醫院,平常到民營醫院“炒更”。
作為公立醫院院長,羅榮城為何能在退休之前下決心離開?
羅榮城表示,他曾多次去新加坡、臺灣等地考察,發現新加坡和臺灣的健保體系很有特色,老百姓可以花低價購買高端服務。“新加坡模式和臺灣模式值得我們好好學習、借鑒。現在深圳、上海等經濟文化發達地區,健保體系已經有了新加坡模式雛形。我覺得,一個有真正優秀的醫生加盟的民營醫院,就能像臺灣健保模式那樣,既獲得患者信任,又能得到政府的信任。“我和加盟團隊的願景是通過和大資本合作,首先在廣州建立一個標準化、國際化、現代化、平臺化的腫瘤專科醫院,真正實現腫瘤診療的專業化、平臺化,這樣離國際化、現代化就不遠了。”
羅榮城目前正在積極運作腫瘤醫生集團,已經吸引業內500多名腫瘤醫生加入這個大平臺。他堅信通過“大醫生(腫瘤醫生集團)+大資本”的全新體制,打造“(醫生)合夥人制和股權激勵”的醫療服務新生態、新模式,可助力政府新醫改和分級診療體系的實現。
未來
“解放”名醫讓醫生也成合夥人
名醫攜手大資本,也許就是未來醫療服務新生態的另一種嘗試。投資機構中民嘉業已開始投資復大腫瘤,雙方的目標是在廣州設立一家全新的腫瘤專科醫院,投資巨大。“人財物到位,責權利統一,名醫和資本能夠形成共建、共享、共榮的健康醫療新生態。所以我來了,還帶了一支龐大、專業的腫瘤治療團隊。”
在羅榮城看來,醫生的能量需要“解放”,如果能將合夥人制、股權激勵等機制結合起來,效果肯定會不一樣。“我認為,大專家在公立醫院諸多條條框框的掣肘下,可能僅僅貢獻出了1/3的才幹。不是專家們不願幹,而是制約因素較多,太多掣肘。”
資本撬動的不僅僅是一個新院區的建設,更可能帶動腫瘤領域的科研、教學和產業。“目前這家醫院是暨南大學的非直屬醫院,將來我們期望能成為學校的直屬醫院,這樣平臺更高,對科研、教學的推動也就更為巨大。”
采寫:南都記者 王道斌
通訊員 林泓 王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