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31日,由中共海珠區委宣傳部、海珠區文明辦及信息時報推出的“海珠好人”3月評選結果揭曉。經過公開推薦、網絡投票評議、評審小組打分,最終,廣州復大腫瘤醫院海珠院區門診兒科醫生寧偉芳等7人榮獲2017年3月“海珠好人”稱號。
經過公開推薦、網絡投票評議、評審小組打分,最終,來自海珠區教育局的楊冬梅、海珠區公安分局的蘇勇東、鳳陽街陳耀東、江海街寧偉芳、江南中街陳浩佳、龍鳳街陳國冕、素社街李平榮獲2017年3月“海珠好人”稱號。
3月信息時報微社區記者深入采訪和挖掘,共報道了20位街坊的感人故事。3月24日啟動網絡投票後,僅5天時間,共吸引了114512人次參與投票,頁面訪問量超37萬人次。
結合網絡票選情況,並由主辦單位會同海珠區人大代表、廣東好人等組成聯合評審小組,對候選人進行評議,最終評選出7名“海珠好人”。
“海珠好人”其中之一的寧偉芳,是廣州復大腫瘤醫院海珠院區的兒科醫生。
在門診二樓診室,妳會看到寧醫生整天忙碌的身影,疲憊的雙眼上架著副近視眼鏡,嘴唇幹澀的她,一只手將聽診器按壓到患兒胸前,另外一只手還摸摸患兒的額頭,正忙著看病。
除了中午用10分鐘匆忙扒兩口飯外,寧醫生一整天幾乎沒離開過座椅。為了減少去洗手間的時間,她甚至連水都不敢多喝一口。門外全是焦急等候叫號的家長。
兒科門診每天的工作都很艱巨,不僅要解決小兒的常見病問題,有時還有成年患者來找她看病。但無論是什麽常見病種,在寧醫生的手裏都能化險為夷。寧醫生所在的兒科門診室常常門庭若市,一天最高的門診量可達上百。
在社區門診待久了,附近小區的家長和孩子幾乎都成了寧醫生的“常客”,時常是祖孫三代都找她看病,他們建立起非常和諧的醫患關系。寧醫生與患者更像是生活中的老朋友,小朋友親切地稱她為“寧姨姨”。
“在我接診的患者中,有不少是祖孫三代都會來我這看病的,有些孩子我看著他(她)長大,再到他(她)結婚生小孩,然後他(她)又帶著他(她)的孩子過來找我看病……我真的不認老都不行了。”寧醫生笑著說。
從她畢業當醫生,一路“追隨”著她的“常客”並不少,有些孩子長大了,要結婚了,也會把這位熟悉的“寧姨姨”請到婚禮現場。
有時候,一些患者知道寧醫生加班,就會帶上自己煮的粥、老火湯來診室,“很感謝他們的心意,但因為醫院有規定,所以一般都會婉拒。”寧醫生付出時間和心血,得到了患者的尊重。“認真仔細”、“有耐心”是不少患兒家長對寧醫生的評價。
據了解,專門找寧偉芳看病的人不止小孩,還有住在附近社區的老人。寧醫生除了跟孩子互動得心應手之外,她的耐心和細致也深得老年患者的喜愛。
“要把自己融入到孩子的世界中,要信守與孩子們的承諾。妳自然就會成為他(她)的朋友,他(她)也會相信妳,看病時就不會吵鬧。同時,在了解孩子病情時,不要盲目聽從家長的轉述,自己必須細心、認真地檢查孩子的狀況。”
寧醫生說,她看病人從來都是“最慢”的,每看一個病人要5-10分鐘。“孩子的吃喝拉撒,我都問清楚,才會開藥。有時遇到不配合的孩子還要拖到十幾二十分鐘。復診相對於初診要快些,因為我認得病人,了解每個孩子的身體狀況。看病人一定要入腦,記住每一位看過的病人。”原來,寧醫生為每個看過病的孩子建立了一個檔案。
在她看來,小孩子不懂表述自己生病情況,這對醫生診斷病情帶來一定難度,這時候就要考驗醫生的眼睛和耳朵,依靠自身經驗來判斷。不少患兒家長說,“遇上寧醫生是每一位生病孩子的福氣。”她用自己的醫德獲得居民的稱贊。
“雖然很累,但如果為了快,隨便開個藥方打發病人是不負責任的。”她說。
作為兒科醫生,最欣慰的莫過於看到自己曾經治療的孩子康復後快樂的身影。“我最喜愛小朋友的童真,社會越來越復雜,但孩子們天真無邪,能夠幫助他們健康成長,大概就是我堅持下去的最大動力吧。”
學醫並非是寧醫生最初的夢想,選擇這條路更多源於父母的期望。有一技之長、生活和工作穩定,是父母當初對女兒未來的設想。初入大學時,年輕的寧偉芳也曾有過迷茫,但最終漸漸愛上了醫學這個專業。
對於從臨床專業(全科醫學方向)到最後選擇兒科,寧醫生表示原因有二:一是在廣東醫學院遇到了一位令人敬重的兒科主任,讓她產生了進一步向兒科醫生發展的動力;二是她個人非常喜歡小孩。
但要當好一名兒科醫生的確是很艱難的。寧醫生的開診時間是周一、三、五,從早上8點到晚上8點。吃飯不定時,期間可能連水都顧不上喝,加班到晚上10點多已是家常便飯。寧醫生坦言:“其實每位醫生都一樣累,沒有停過。”
盡管她一直處於超負荷的工作狀態,但依然享受著自己的工作。“我希望通過自己的綿薄之力,讓每個孩子都能夠健康成長。”寧偉芳說。
專家簡介
寧偉芳,醫學碩士。1996年畢業於廣東醫學院,從事內兒科臨床工作20年。現任廣州復大腫瘤醫院內兒科主治醫師。在呼吸系統、消化系統方面擁有非常紮實的醫學理論基礎和豐富的臨床經驗。擅長各類兒科疾病的診治,尤其在兒童呼吸(支氣管、哮喘)方面有豐富的經驗和獨到的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