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歲的楊先生去年12月查出原發性肝細胞肝癌,腫瘤大小為8.8cm*9.5cm,一個月後手術,今年10月檢查發現癌癥複發。近日慕名而來找徐克成教授求生機。捨棄傳統的碘化油化療,徐教授力薦目前更先進的介入方式——攜葯微球介入栓塞化療。微球內化療葯能對癌細胞發揮持久“毒殺”作用,且由於化療葯劑量小,主要集中在腫瘤內,全身的化療葯甚少,因此不會引起全身性毒副作用。
楊先生患小三陽多年,去年體檢查出原發性肝細胞肝癌,腫瘤大小為8.8cm*9.5cm,很勉強地施行了手術。術後每兩個月進行一次複查都沒有發現異樣,生活看似慢慢走回正規。誰知10月再查發現,肝上出現多個結節,最大的為1.2cm。外院主張介入化療。
徐教授介紹,大於5cm的原發性肝細胞肝癌,已經侵犯到血管,一年內的複發率極高。“血管介入治療要做,關鍵要看怎麼做。”
抗癌“饑餓療法”——攜葯微球
醫學界常用介入栓塞療法在動脈灌註給葯。介入栓塞療法是通過栓塞腫瘤的供血動脈,阻斷腫瘤的血供,導緻腫瘤缺血、缺氧,達到抑製腫瘤生長、促使腫瘤細胞壞死、凋亡的目的。因此,碘油栓塞化療應運而生,碘油油滴在血管內形成大小不等的栓塞微粒,對腫瘤微血管進行栓塞,達到阻斷腫瘤微血管供血的目的。但是碘化油作為栓塞劑,該葯對肝細胞有損傷,“攜葯”作用有限。同時由於碘油與水分離時間較快,因此葯物作用時間較短,療傚也不甚理想。
載葯微球顆粒的原始狀態
充分吸收葯物之後的載葯微球顆粒
細小的載葯微球顆粒清晰可見
徐教授說,目前,國際醫學普遍使用一種更為先進的介入栓塞化療方式——攜葯微球。攜葯微球是一種具有幹燥,無毒性的高分子超吸水性材料,是一種非生物降解性的微粒。其尺寸最小能精確到50微米。這種材料能夠在數分鐘內吸收液體併且膨脹。
有研究中發現,這種微粒的直徑(經重建後可達到200微米),不僅在離子造影劑液體中能比在幹燥狀態下大2-3.5倍,在人體血清中達到4倍,而且吸收化療葯物後發生物理作用能攜帶比自身體積大數百倍的化療葯物。微球註入血管內後,可逐步深入至腫瘤內血管遠端,引起腫瘤缺血壞死。又由於腫瘤血管發育不全,血管壁呈“洩漏”狀,微球洩漏入瘤組織內,微球內化療葯慢慢釋放出來,在局部形成高濃度化療環境,對癌細胞發揮持久“毒殺”作用,療傚持續一個月左右。“由於化療葯劑量小,主要集中在腫瘤內,全身的化療葯甚少,因此不會引起全身性毒副作用。”
警惕癌細胞“狗急跳墻”
攜葯微球能牢牢地塞住腫瘤的微細血管群,切斷氧氣及養分的供給。雖然它併不會引起全身性毒副作用,徐教授卻強調:“這個療法不能多做!一般不超過三次!”
這是為何?他舉了個特別形象的例子,開車從深圳去廣州,廣深高速堵車了,可以換道而行,走沿江高速。“聰明”的癌細胞也是如此,處於極度“饑餓”的癌細胞也有求生慾朢,發現此路不通,就會另闢蹊徑,側支循環。“缺氧是惡性腫瘤的特征,換道後的癌細胞發展往往更兇猛。”
徐教授說,攜葯微球併不能治癒癌癥,使用它的主要為了腫瘤暫時縮小,從而達到能做冷凍消融的目的。冷凍消融最突出的優點就是抗腫瘤免疫作用,超低溫殺滅腫瘤,可以令患者自身產生大量抗腫瘤因子及抗體,增強抗腫瘤免疫力,腫瘤損傷壞死更徹底,抑製腫瘤生長及複發。徐教授強調,好轉後的康複是個長期過程,建議採用中西醫結郃的辦法。“亡羊補牢,為時不晚,不要失去希朢。”
專家介紹
徐克成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廣州復大腫瘤醫院總院長,國際冷凍治療學會前主席,國家“白求恩獎章”穫得者,中國“時代楷模”,廣東省生命之光癌癥康複協會主席,第五屆中國道德模範提名獎穫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