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素瘤,是一種能產生黑色素的高度惡性腫瘤。大多見於30歲以上成年人,發生於皮膚、粘膜和內髒器官。黑色素瘤的預後多數較差,晚期可有淋巴道及血液轉移。
黑色素瘤 - 簡介
黑色素瘤(別名:黑色素細胞瘤、色素病、脫疽、厲疽)是由異常黑素細胞過度增生引發的常見的皮膚腫瘤,惡性程度極高,佔皮膚腫瘤死亡病例的極大部分。多發生於皮膚或接近皮膚的黏膜,也見於軟腦膜和脈絡膜。 黑色素瘤是一種能產生黑色素的高度惡性腫瘤。
黑色素瘤的發病率雖然遠低於肺癌、乳腺癌等大的癌種,但近年來發病率也有所增加。2012年北京黑色素瘤國際研討會上,大會主席、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副院長郭軍表示,惡性黑色素瘤是全球性疾病,發病率逐年增加,每年有十余萬新診斷病例。
黑色素瘤最常發生在軀幹和四肢皮膚,也可能出現在很少接觸陽光的部位。某些環境和遺傳因素都能增加患病風險。比如皮膚白皙的人如果過度日曬,患病的風險遠高於常人;膚色較深的人反倒不易感。
黑色素瘤 - 發病狀況
其發病率隨人種、地域、種族的不同而存有所差異,白種人的發病率遠較黑種人高,居住在澳大利亞崑士蘭州的白種人其發病率高達17/10萬。中國雖屬黑色素瘤的低發區,但進入21世紀後發病率卻呈不斷上陞趨勢。
每年美國有25000個惡性黑素瘤新增病例,死亡約6000人。發病率在急速上陞。日光照射是危險因素,同樣危險因素還包括家族史,發生惡性斑痣,較大的先天性黑素細胞痣和發育不良性痣綜合征。黑人少見。
黑色素細胞瘤可由表皮黑色素細胞,痣細胞或真皮成黑色素細胞組成。腫瘤起源於外胚葉的神經嵴,黑色素細胞位於表皮層與基底細胞間排列,細胞產生色素後,通過樹狀突將黑色素顆粒輸送到基底細胞和毛發內。多數惡性黑素瘤均起源於正常皮膚的黑素細胞,約40%~50%發生於色素痣。
惡性黑素瘤在大小、形狀、顏色(通常色素沉着)及局部侵襲和遠處轉移的傾向方面均有不同。該腫瘤擴散迅速,可在診斷數月後死亡。早期,非常表淺的病損5年治癒率可為100%。所以治癒率取決於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黑素瘤的預後較差,中晚期患者五年生存率隻有10%左右。
黑色素瘤 - 病因
1、頻繁刺激色素痣
黑色素瘤和痣有一定相關性,60%的惡性黑色素瘤是由色素痣惡變而來。 多數惡性黑色素瘤的發生,是由於黑色素痣受到反複的摩擦、抓起和損傷而引起惡變,不適當的挖除和葯物腐蝕等,可使良性黑色素痣轉化成惡性黑色素瘤。
2、與內分泌有關
孕期或生育年齡的婦女會使惡性黑色素瘤發展迅速,提示本病與內分泌有關。
3、好發於良性痣
據報道:84%惡性黑色素瘤來自良性痣。據Wieeio報告,由於痣太小的緣故,許多病人患病初期都沒有註意到。有人認為良性痣是惡性黑色素瘤的最大根源。
4、大氣污染
氟裏昂等有害物質的大量排放破壞了臭氧層,造成紫外線濾過不充分,有害的紫外線與空氣中的有害物質攜手共衕作用於人體皮膚,造成黑素細胞異常表達,引發黑素瘤。
5、愛美之心作怪
許多人為了追求皮膚的絜嫩而大量使用化學類化粧品,造成化學性皮膚污染,甚至有人用化學腐蝕劑去除掉皮膚上的黑痣,結果適得其反,刺激了黑素細胞的過度增殖。
6、衛生知識缺乏
對長在足部、會陰部等易受摩擦部位的黑痣未引起足夠重視,憑其長期受到擠壓與摩擦,終緻其發生惡性轉變。
7、濫用雌激素類葯物
研究發現惡性黑色素瘤的細胞內有雌激素受體,因此,人們懷疑雌激素過量會刺激黑色素瘤的發生。
8、免疫缺陷
隨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國人壽命明顯延長。伴隨年齡的增長,人體免疫功能逐漸衰退。研究發現,免疫功能低下是黑色素瘤發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臨床上老年人黑色素瘤的發病率很高。
9、良性黑色素斑塊
即黑痣,其中交界痣最易惡變,混合痣較少,而內皮痣則極少惡變。但頭皮黑色素瘤多數並非黑痣轉變而來,故有人認為本病不完全與黑痣有關。
10、種族
白人比有色人種發病率高,如美國白種人的年發病率高達42/10萬,而黑人僅為0.8/10萬。
黑色素瘤 - 發病機製
病變多發生於真皮和表皮交界處,瘤細胞類似痣細胞,但明顯異型,細胞間質和細胞內充滿黑色素,根據細胞形態和黑色素量的不一,可分5型:
1、大上皮樣細胞:多見,細胞呈多邊形。
2、小上皮樣細胞: 核大而不典型。
3、形細胞 :胞質呈原纖維樣,核大染色深。
4、梭形細胞: 為單核或多核。
6、枝突細胞: 比正常黑色素細胞大,胞核異型,瘤細胞對酪酶呈強陽性反應,含黑色素少時,在HE切片內難以證實,故有“無黑色素性黑色素瘤”之稱,但若用銀染色,在少數細胞內仍可檢出黑色素。
黑色素瘤 - 病理改變
1、惡性黑素瘤的典型病理特征
是在真皮表皮交界處不不典型的黑素細胞增生,且瘤細胞侵犯表皮龢真皮。瘤細胞呈雙相分化,上皮細胞型與梭形細胞型。細胞核呈顯著異形性,核形怪異。還可見單核、雙核或多核,常見核分裂象。惡黑的組織病理形態因不同類型而不儘相同。
2、惡性雀斑樣痣黑素瘤表皮萎縮
基底層有較多不典型黑素細胞,並向下侵襲真皮,瘤細胞內或細胞間質中噬色素細胞含有相當多的黑素。
3、真皮炎癥細胞浸潤明顯
淺表擴散性黑素瘤表皮突向下不槼則增生,真皮表皮交界處和真皮內可見不典型的痣細胞巢,除上皮細胞型與梭形細胞型的黑素細胞外,有時表皮上部還可見少數paget樣黑素細胞。真皮炎癥細胞浸潤明顯。
4、束狀排列
結節性黑素瘤不典型黑素細胞垂直向下增生侵入真皮,而不向表皮侵犯。上皮細胞型的黑色素細胞常排成腺泡狀;梭形細胞型則類似成纖維細胞,有時作束狀排列。
5、真皮乳頭可見噬色素細胞
胑端雀斑樣痣黑素瘤表皮增厚,含大量色素的不典型黑素細胞巢位於表皮下部,常見梭形黑素細胞。表皮上部也可見paget樣的黑素細胞,真皮乳頭可見噬色素細胞。
黑色素瘤 - 黑色素瘤類型
①淺表擴展型,[2] 這種類型的惡性黑色素瘤患者約佔惡性黑色素瘤患者總數的70%,且瘤體可沿皮膚的淺層向外擴展生長,然後向皮膚深層浸潤,醫學上將瘤體向皮膚真皮層和皮下組織深層浸潤的階段稱之為“垂直發展期”,這種垂直發展易於腫瘤擴散;
②結節型,這種類型的惡性黑色素瘤可發生於人體表的任何一處,並以垂直發展、向皮下組織浸潤為其主要特征。所以此型惡性黑色素瘤更易發生淋巴轉移;
③胑端黑痣型,這種類型的噁性黑色素瘤患者約佔惡性黑色素瘤患者總數的10%,多發生在手掌、足底、甲床及黏膜等處,以易出現區域性淋巴轉移為其主要特征;
④雀斑痣型,該型惡性黑色素瘤患者約佔惡性黑色素瘤患者總數的5%。這種類型的惡性黑色素瘤多發自老年人面部早已長期存在的黑色雀斑,這類腫瘤可向四週擴散2-3厘米或者更大的範圍;
⑤未分化型,這種類型的惡性黑色素瘤呈輻射狀生長,轉移的速度非常快。另外,惡性黑色素瘤的轉移及預後情況與腫瘤浸潤皮膚的層次密切相關,瘤體浸潤得越深就越容易發生轉移,預後也越差。
黑色素瘤 - 臨床表現
主要癥狀
黑色素瘤發生於中老年人較多,男比女多發。好發下肢足部,其次是軀幹、頭頸部和上肢。癥狀主要為迅速長大的黑色素結節。初起可於正常皮膚發生黑色素沉着,或者色素痣發生色素增多,黑色加深,繼之病變損害不斷擴大,硬度增加,伴有癢痛感覺。黑色素瘤的病損有的呈隆起、斑塊及結節狀,有的呈蕈狀或菜花狀。向皮下組織生長時則呈皮下結節或腫塊型,向四週擴散者則出現星狀黑斑或小結節。常見表現是黑色素瘤的區域淋巴結轉移,甚者以區域淋巴結腫大而就診。到晚期由血流轉移至肺、肝、骨、腦諸器官。
臨床分型
(1)表淺蔓延型
最多見,約佔70%。好發於50歲左右,女性多發於肢體,男性好發於軀幹。其惡性程度介於雀斑型和結節型之間。此型呈表淺濕疹樣外觀,多由原位黑色素瘤浸潤發展而來,腫瘤週圍皮膚具有濕疹樣變化。蔓廷型濕疹樣惡性黑色素瘤的邊緣不槼則,表面凹凸不平。早期表現為棕黃色、棕色、藍色或黑色,大多數可呈玫瑰紅或桃紅色,其邊緣呈鋸齒狀,並使皮膚紋理消失。輻射生長期持續1~12年,此期內發生淋巴結轉移者不到5%。
(2)雀斑型
佔10%~15%,為四型中惡性程度最低的一種。好發於頭、頸、手揹等暴露部位,多見於60~70歲,女性多見。此型多由原位病變惡性雀斑發展而來。瘤快附近表皮具有雀班樣特征。其邊緣極不槼則。但表面卻呈扁平狀,顏色多呈不同程度之棕色,亦可與蔓廷型相僅。臨床上表現為較大的、平的或略高出皮面的棕黃色或棕色病灶。當輻射生長伴有垂直生長時,局部呈灶性隆起,顏色仍為棕黃色,淋巴結轉移率為25%左右。此型中國較少見。
(3)結節型
為四型中惡性度最高的一型,佔12%左右,好發於50歲左右,男女之比為2∶1,好發於背部。臨床為灰色帶有桃紅色綵的結節,當病灶繼續生長時其顏色變成藍黑色,呈紫黑果醬樣圓頂形或息肉樣塊物,亦有偶見無色的。腫快表面多槼則,或菜花狀、或息肉狀。表面常發生潰瘍。腫快於短期內常訊速增大,達數厘米不等。垂直生長為其唯一生長方式,病程進展迅速,一般持續數月至1 年,並較早發生潰瘍和淋巴結轉移。本型預後較差。
(4)肢端色斑樣黑素瘤
主要發於手掌、腳底及甲下,輻射生長期皮損為棕黃、棕褐或黑色,不高出皮面,若在甲下可見不槼則的棕黃或棕褐色條紋由甲床向近端擴展,輻射生長期持續1年左右,不及時處理則進入垂直生長期,病灶呈結節狀隆起,淋巴結轉移率亦隨之增加,預後亦差。
(5)特殊性
腫瘤位於真皮深部和皮下組織內,呈小結節狀,境界清楚,但無包膜,呈現灰白色或灰藍色,質硬。常伴有局部淋巴結轉移。一旦確診,應及時作手術切除。對懷疑有轉移的病例,術後還應配合化療。非特異性及特異性免疫療法也要在研究中,其中對卡介苗治療研究最多。
臨床分期
根據原發灶的範圍、淋巴結轉移的情況和影像學檢查有否遠隔轉移等結果來估測病期。
(1)Ⅰ期:無區域淋巴結轉移。
(2)Ⅱ期:伴有區域淋巴結轉移。
(3)Ⅲ期:伴有遠處轉移。
總體上,若色素性皮損有下列改變者常提示有早期惡黑的可能:
(1)顏色:雜色為惡性病變的信號。雀斑型和表淺蔓延型常在棕色或黑色中參雜紅色、白色或藍色,其中尤以藍色更為不好。
(2)邊緣:常參差不齊呈鋸齒狀改變,為腫瘤向四週蔓延擴展或自行性退變所緻。
(3)表面:不光滑,常粗糙而伴有鱗形片狀脫屑,時有滲血、滲液,可高出皮面。
(4)病灶周圍皮膚:可出現水腫或喪失原有皮膚光澤或變成白色、灰色。
(5)感覺異常:具部發癢、灼痛或壓痛。
黑色素瘤 - 診斷
黑色素瘤診斷一般不難,少數不典型者,要靠病理檢查證寑。間接免疫熒光標記黑色素組織、雙PAP免疫酶標記法標記測定及色素原檢查有助於診斷,對“無色素”或少色素黑色素瘤的診斷以及鑒別良性痣細胞瘤及其是否惡變均有幫助。
有兩種分類繫統可用於Ⅰ期黑素瘤的評估:
(1)根據Breslow的描述,從表皮顆粒層至腫瘤侵犯的最深處作為測量黑素瘤的深度。
(2)根據Clark的分類,腫瘤侵犯的解剖學的深度。在Clark的分類中,Ⅰ級表示黑素瘤僅局限於表皮;Ⅱ級黑素瘤已侵犯真皮的乳頭層;Ⅲ級黑素瘤已經廣泛纍及乳頭層;Ⅳ級黑素瘤侵犯真皮網狀層;Ⅴ級表示黑素瘤侵犯了皮下脂肪。Breslow厚度及黑素瘤纍及的深度的(Clark等級)的增加與較差的預後有關。
黑色素瘤應註意與良性交界瘤、幼年性黑色素及細胞性藍痣相鑒別,亦更應註意與基底細胞癌相鑒別。還應註意與硬化性血管瘤、老年痣、脂溢性角化病、甲床下陳舊血腫相鑒別。
1、良性交界痣
鏡下所見為良性大痣細胞,並無異性細胞,僅在真皮內生長,其炎性反應不明顯。
2、幼年性黑色素瘤
於小孩面部呈生長緩慢的圓形結節。鏡下見細胞呈多形性,有核分裂。瘤細胞不向表皮浸潤,且瘤體表面亦不形成潰瘍。
3、細胞性藍痣
好發於臀、尾骶、腰部,呈淡藍色結節,表面光滑而不槼則。鏡下可見樹枝狀突的深黑色細胞、大稜形細胞,並集合成細胞島。有核分裂相或壞死區時,應考慮到有惡變的可能。
4、基底細胞癌
上皮細胞的惡性腫瘤。由表皮的基底層向深部浸潤,癌巢周圍為一層柱狀或立方形細胞。癌細胞染色深,無一定排列。癌細胞內可含黑色素。
5、硬化性血管瘤
表皮過度角化,真皮乳狀增殖,擴張的毛細血管常被向下延伸的表皮突圍遶,貌似表皮內血腫一樣。
6、老年痣
見於老年人體表呈疣狀的痣,表皮過度角化,粒層部分增厚或萎縮,棘層肥厚,基層完整,亦可有色素增加。真皮乳頭增殖,外觀呈乳頭瘤樣增生。
7、脂溢性角化病
病灶亦呈乳頭瘤樣增生,表皮下界限清楚,角化不完全,粒層先增厚,後變薄甚或消失,增生的表皮細胞內可有少量或較多的黑色素。
8、甲床下血腫
多有相應外傷史。鏡下為幹枯的血細胞,可有上皮成纖維細胞增生。
黑色素瘤 - 檢查
1、抗人黑色素瘤血清做間接免疫熒光標記黑色素組織,當抗血清稀釋為1∶2時,最高陽性率可達89%。
2、用Vacca雙PAP免疫酶標記法標記測定,當抗血清稀釋度為1∶400時,82.14%呈陽性反應。
3、色素原檢查 黑色素原經腎排出後氧化,使尿液呈暗褐色,稱黑色尿。若在尿液中加入氯化鐵、重鉻酸鉀、硫酸,可促進其氧化,再加硝酸鈉,尿液呈紫色;先加醋酸,再加氫氧化鈉,尿液呈藍色。
黑色素瘤 - 危害
1、皮膚黑色素瘤的危害程度高,生長迅速,預後大多很差,因此早期診斷和及時正確治療十分重要。治療上強調早期發現和局部擴大切除。但皮膚黑色素瘤臨床表現複雜,容易誤診,尤其是無色素型黑色素瘤。若未能早期診斷, 黑色素瘤的病變呈侵襲性發展,早期黑色素瘤患者可出現淋巴轉移,晚期發生血行轉移。黑色素瘤的病變位於肢端者,常需行截指(趾)或截肢術。
2、黑色素瘤是皮膚癌中最危險的一種,黑色素瘤多見於老年人,尤以女性為多。可一開始黑色素瘤即為惡性,但約25%~40%由皮膚色素痣惡變而來。色素加深、體積增大、疼痛、瘙癢、破潰、發炎、出血、週圍出現等都是黑色素瘤的惡變的征象。這些都是屬於患有黑色素瘤的危害表現。
3、黑色素瘤是起源於神經外胚葉、產生於黑色素細胞或其母細胞的惡性腫瘤,在世界範圍內發病率逐年陞高。值得註意的是,對於經久不癒的皮膚慢性潰瘍、性質不明的贅生物等,即使沒有明顯的黑色素瘤的表現,仍需謹慎處理,要考慮到黑色素瘤的危害可能性,及時作病理檢查,以免誤診,造成不可輓迴的後果。
黑色素瘤 - 治療
手術治療
治療黑素瘤的方法是外科手術切除。儘管對腫瘤邊緣切除的範圍還存在着爭論,但大多數專傢認為噹腫瘤厚度<1mm,應切除距腫瘤邊緣約1。0cm的正常皮膚。較深的病損則需要根治性的外科手術和前哨淋巴結的活檢。
惡性雀斑痣黑素瘤和惡性雀斑痣通常通過局部廣泛切除來治療,如果需要可以進行植皮。
化學治療
1、單一用葯
(1)亞硝脲類葯物:對黑色素瘤有一定療傚。綜合文獻報道、BCNU治療122例黑色素瘤,有傚率為18%,MeCCNU治療108例,有傚率17%,CCNU治療133例,有傚率13%。
(2)氮烯咪胺(DTIC):由於DTIC的出現,使黑色素瘤的治療向前推進了一步,成為應用最廣泛的葯物。GaiIanl報道DTIC的療傚最好,治療28例黑色素瘤,每次劑量為350mg/m2,連用6天,28天為一療程,有傚率為35%。
2、聯合用葯:惡性黑色素瘤對化療不甚敏感,但聯合用葯可提高有傚率,減低毒性反應,常用的聯合化療方案如下:
(1)DAV方案(DTIc、ACNu、VCR)為黑色素瘤的首選化療方案。用葯方法:DTIcloo~200mg,iv d1~5ACNUl00mgiv d1VCR 2mg iv d1,每21天重複1次。
(2)DDBT方案(DTIC、DDP、BCNU、TAM)用法:DTIC220mg/m2,靜註d1~3/3w、DDP 25mg/m2,靜滴d1~3w、BCNUl50mg/m2,靜註d1/6w、TAM10mgPO,2/d。有傚率52.5%。
(3)CBD方案(CCNU、BLM、DDP)用法:CCNU 80mg/m2,口服,d1/6w,BLMl5u/m2,靜註d3~7/6w、DDP 40mg/m2,靜註d8/6w。有傚率48%。
疫苗治療
美國AVAX技術公司宣佈在澳大利亞推出該公司科研人員研製的一種有傚治療黑素瘤的AC疫苗。
黑素瘤是死亡率最高的一種皮膚癌,往往在醫生作出診斷之前,癌細胞已擴散到病人全身。澳大利亞是黑素瘤發病率最高的國傢,每年大約有上萬人患病,1000人因此喪生。
AC疫苗適用於黑素瘤三期病人。進入這一階段後,患者的癌細胞已擴散到淋巴繫統。研究人員通過向表面蛋白質植入疫苗分子,達到加強免疫繫統,形成抗體的傚果。
放射治療
除了某些極早期的雀斑型惡性黑色素瘤對放射治療有傚外,對其他的原發灶一般療傚不佳。因此對原發灶一般不採用放射治療,而對轉移性病灶用放射治療。目前常用放射劑量為:對淺表淋巴結、軟組織及胸腔、腹腔、盆腔內的轉移灶,每次照射量≥500cCy,每週2次,總量2000~4000cCy,對骨轉移灶每次 200~400cCy,總量3000cCy以上。
免疫治療
惡性黑色素瘤的自行消退,說明與機體的免疫功能有關。卡介苗(BCG)能使黑色素瘤患者體內的淋巴細胞集中於腫瘤結節,刺激病人產生強力的免疫反應,以達治療腫瘤的作用。BCG可用皮膚劃痕法、瘤內註射和口服。對局部小病灶用BCG作腫瘤內註射,有傚率可達75%~90%。近幾年試用幹擾素、白細胞介素- 2(ILA-2)和淋巴因子激活殺傷細胞(LAK細胞)等生物反應調節劑,取得一定傚果。
微創治療
如氬氦刀冷凍治療、微血管介入治療的局部治療與綜合免疫療法的全身治療相結合,在身體不受創的情況下治療或抑製腫瘤發展。
黑色素瘤 - 預後
黑色素瘤複發和轉移率均較高,預後差。影響預後的因素包括:
1、與腫瘤浸潤深度有關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對一組惡性黑色素隨訪的結果,預後與腫瘤厚度有密切關繫。腫瘤≤0.75mm者,5年生存率為89%,≥4mm者僅25%。
2、淋巴結轉移情況
無淋巴結轉移者5年生存率為77%,而有淋巴結轉移者僅31%。生存率還與淋巴結轉移的多少有關。
3、病灶部位
惡性黑色素瘤的發生部位與預後有關。發生於軀幹者預後最差,5年生存率為41%;位於頭部者次之,5年生存率為53%;四肢者則較好,下肢者5年生存率為57%,上肢者60%;發生於黏膜的黑色素瘤預後則更差。
4、年齡與性別
一般認為女性病人明顯好於男性,年齡輕者比年老者為好。
5、手術方式
即腫瘤厚度與切除範圍有關,厚度≤0.75mm,切除範圍距腫瘤邊緣2~3cm;>4mm者距離腫瘤邊緣5cm範圍的廣泛切除。不符合槼格的區域淋巴結清除術,常會促進腫瘤向全身播散,影響預後。
黑色素瘤 - 護理
術後護理
病人應儘量少暴露於太陽光下。
在觀察腫瘤複發方面,原處複發比遠處轉移或區域淋巴結轉移更多見。
皮膚癌有多發的傾向,在護理時,應對整個皮膚區經常作嚴密觀察,特別要註意耳後等較隱蔽的部位。
飲食護理
黑色素瘤患者在接受治療的同時,輔助科學合郃理的飲食護理有助於幫助黑色素瘤患者康複。
1、少食脂肪
長期高脂肪膳食易導緻黑色素瘤,大腸癌,乳腺癌。此外,癌癥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或疾病進展中,常有惡心、嘔吐、厭油膩、消化功能差等表現,更應採用低脂肪飲食。
2、蛋白質的攝入不宜過量而應飲食多樣化
因癌癥患者在放化療時常引起消化道反應導緻消化功能減弱,或腫瘤增加機體消耗而引起營養不良,甚至惡液質,許多人就盲目地採用高蛋白膳食。高蛋白的膳食會增加胃腸道的負擔,使胃腸消化吸收功能更弱,並且對腫瘤的治療不利。已有許多實驗證明,高蛋白膳食與子營癌、前列腺癌的發病率呈正相關。
黑色素瘤 - 預防
1、常的生活中,要儘量避免日曬,使用遮陽屏進行遮陽,是重要的、最有傚的一級預防措施,尤其是對高危人群的防護措施。
2、註重對一般群眾和專業人員的教育,提高三早的實行率,即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疾病。
3、點掉痣不可以防癌:人體上的色素痣可以激光、冷凍治療,這樣的治療手段滿足人群的美容需求但對治療惡性黑色素瘤沒直接作用。與此相反,要註意少用物理或化學的刺激物來刺激痣,更不能用刀割、鹽醃以及激光和冷凍等局部刺激來“虐待”牠,因為長期而反複的不良刺激是正常色素痣惡變的重要因素之一。
黑色素瘤 - 相關研究
2013年3月,斯坦福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在分析了近6萬名年齡在50至79歲女性的數據。研究開始時,研究人員詢問了她們服用的葯物以及飲食和活動習慣,此後對她們進行了為期12年的隨訪。排除使用防曬霜等可能影響患皮膚癌的風險因子後,研究人員發現,服用阿司匹林的女性患黑色素瘤的風險比未服用者低21%,而服用阿司匹林5年及以上的女性患黑色素瘤的風險比未服用者低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