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個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屬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後繼之雨水。且東風既解凍,則散而為雨矣。”作為反映降水現象的節氣,這個時間段要如何養生呢?讓我們聽聽暨南大學附屬廣州復大腫瘤醫院中醫科王學良博士的建議。
雨水
飲食:食粥去濕,春護肝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降雨頻頻的雨水節氣,雖然春雨貴如油,但乍暖還寒,變化無常的天氣和較大的溫差,很容易對人的身體造成不良影響。
《黃帝內經》裏提到,春天在五行中屬於木,在人體屬於肝,肝臟在春季活動比較旺盛。中醫認為,肝木易克脾土,稍有不慎容易損害脾胃。同時,因為降雨的增多,濕氣加重,濕邪易困擾脾胃。《金匱要略》裏說:“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所以,王學良提醒大家,這一時期,一定要註意對脾胃的養護,健脾利濕。
唐代孫思邈說“春時宜食粥”,提醒我們在春季應多喝粥。米是粥的主要原材料,輔之以水的溫潤,水米交融之間,香甜可口的粥能補脾養胃、去濁生清,便於吸收。粥中加入一些藥材後,可以治療一些慢性病,對身體有滋補作用。
據《本草綱目》記載,薏苡仁健脾胃、消水腫、祛風濕、舒筋骨、清肺熱,它還有美容功效,有些化妝品的主要成分就是從薏米中提取的。不過,與其選擇塗在臉上不如將它吃到肚裏,身體可以由內到外都得到滋補。此外,薏苡仁還是壹種不可多得的抗癌食材。
除了薏苡仁黨參粥之外,能祛脾濕的食物還有很多,如茯苓、芡實、小米、胡蘿蔔、冬瓜、萵筍、扁豆、蠶豆、鯽魚等。這些都可以作為制作粥的輔助原料。
穿衣:下厚上薄,要春捂
春季有“倒春寒”的現象,雨水之後空氣中水分增加,導致氣溫不僅偏低,而且寒中有濕,這種濕寒的氣候對人體內臟和關節有一定的影響。王學良認為,目前階段不要過早減去外衣,還應多“捂”一段時間。調整身體的陰陽平衡,讓身體適應新的氣候條件。
在雨水時節,要將保暖的重心放在下半身上。腿腳的保暖工作做好了,才能防止春季疾病的入侵。與其上身穿厚厚的大衣、羽絨服,下身的衣褲鞋襪卻過於單薄,不如加強腿和腳的保暖,遵循“下厚上薄”的穿衣原則,尤其是老年人更不能把下身衣服減得太多。
洗漱:莫用冷水,速吹幹
按照中國五行學說,水對應腎,腎主骨。盡管養生道上有種說法,稱常年用冷水洗臉可以起到保健的作用。但王學良表示,在雨水時節,年老體弱者如果用冷水洗臉、洗手,濕寒很容易侵入關節,加上沒有充足的陽氣驅寒於外,濕寒滯留在手上,容易引起酸痛,重則變形,濕寒滯留在頭上容易出現疼痛等癥狀。
此外,在春季時期,濕冷猶存,特別是南方,洗頭後應該及時用風筒熱吹幹。否則,水濕留於發際再變涼,“同氣相求”使濕寒聚於頭,由表及裏深入顱內,導致頭痛。如毛發未幹又被冷風吹過,易出現“偏頭風”之癥。
專家簡介:王學良
南方醫科大學中西醫結合專業碩士、博士,暨南大學附屬廣州復大腫瘤醫院門診中醫(副主任醫師)。以主要完成人的身份參與了兩項國家自然基金和壹項廣東省科技攻關項目的研究,主持完成壹項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項目。對中醫經典理論尤其是《傷寒論》,有較深入的研究,擅長運用經方治療感染、消化、神經系統等內科疾病。
醫院咨詢電話:400-668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