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調查,約有20%的癌癥患者屬非正常時間死亡,足以證明患者是被癌魔“嚇死”、“折磨死”的。有臨床調查表明,心理因素對癌癥康復治療至關重要。有關腫瘤防治專家發出忠告:患病後保持良好的心理精神狀態,所取得的康復效果往往好於情緒低落者。
據有關專家介紹,患癌癥後,患者容易產生心理壓力和精神障礙。據腫瘤醫院臨床調查表明:同期癌癥患者,在接受同等治療的前提下,凡是心理調適好、心情樂觀者,預後效果好;反之,則因情緒低落,人體免疫功能差,導致病情反復發作,甚至很快死亡。
一般說來,癌癥患者除需要治療疾病外,心理精神上的需求也是非常高的,如面對死亡,對家屬、醫生的依賴,人生目標的中斷,容貌發生變化,以及怠倦、異味、疼痛等,都可能引起患者的不安、恐怖、壓抑、不快感、痛苦等。這些精神心理及社會行為因素正是社會心理腫瘤學要解決的問題。
人在長期壓抑下,精神上的苦惱與悲傷可導致感染性、變態反應性及自身免疫性疾患,進而導致癌發生率的增加。在給病人檢查治療過程中,讓他了解實際情況並取得其積極配合是十分重要的。必須以其能夠充分理解的方式,將治療的目的、方法、有效性及副作用等告訴病人。是否接受或接受何種治療的決定權,完全取決於病人本人,醫務人員必須十分尊重病人的知情權、決定權。
癌癥患者所具有的不安、恐懼、壓抑等,存在於接受診療之初,貫穿於檢查、治療、康復、晚期,甚至到病危的各個階段。因此,醫生針對病人在不同階段的不同精神心理反映,采取細致入微的相應處理至關重要。
借助東、西方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來謀求激發、提高病人自身的免疫力,對這一問題的研究已在世界上普遍引起人們的重視。心理腫瘤學的治療方式與傳統的抗癌治療方法不同,即從患者一到醫院接受診療開始,便應受到來自精神、軀體、社會等諸多方面的全方位、立體式、多學科的綜合治療,即癌癥治療與心理撫慰同時進行。我們的期望是:建立以患者為中心的自知、自治式的治療體系。依靠療養、心理治療等方式在心理醫生的配合下進行治療、護理,並對患者及家屬提供身體、心理、社會學範圍的幫助。
從世界範圍來看,對晚期癌癥患者的關懷、護理是以家庭病床為主、集中醫護為輔。因此,如何為中晚期癌癥患者提供家庭護理,也是我國心理腫瘤學的一項重要課題。面對我國現有260萬癌癥患者、每年新發病患者180萬、死亡人數140萬的嚴峻形勢,為了使我國的心理腫瘤學得到更大的發展,應呼籲,國家及各地衛生行政管理部門,要在臨床、教育與培訓、研究等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臨床方面,應在所有腫瘤機構內設立由跨專業多學科工作人員組成的心理腫瘤和社會心理腫瘤專業,並不斷發展與完善。各地應建立按社會心理腫瘤學理論規劃設計的、由腫瘤學及社會科學各領域專業人員組成的培訓中心,由該培訓中心對醫護人員實施心理腫瘤學的教育、培訓計劃,並開展相關的研究項目。在21世紀到來之際,腫瘤醫生理應作出更大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