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腮腺混合瘤多見於中年。一般無明顯自覺症狀(無疼痛、瘙癢),生長緩慢,病程可達數年甚至數十年之久,這也是患者常常不能引起重視的原因。腮腺混合瘤雖為良性,但該瘤可發生惡變,惡變率大約為3%-5%,病程越長,惡變幾率越大,病程15年後惡變率為9.5%。如腫瘤出現下述情況之一時,應考慮有惡變之可能。①腫瘤突然增長迅速加快,②移動性減少甚至固定,③出現疼痛或同側面癱等。
臨床體征
腮腺
俗稱耳下腺,位於面部雙側耳前及耳垂下,其功能為分泌唾液,幫助消化。在口腔頜面部腫瘤中,腮腺腫瘤的發生率較高,約在80%以上。
病理
此部位也易發生炎症,如:流行性腮腺炎、慢性化膿性腮腺炎、假性腮腺炎等,診斷容易混淆。腮腺發生腫瘤時,腫瘤侵犯面神經,易發生面癱或面部感覺障礙,如:面部疼痛,麻木、蟻走感等。腮腺腫瘤的臨床表現是在面部耳垂周圍出現包塊,包塊呈圓形、橢圓形或結節形。腫瘤可區分為良、惡性。良性腫瘤多在腮腺部位出[現一緩慢生長的無痛性包塊,包塊可活動,與I周圍組織界限清楚,常被誤診為粉瘤、淋巴結2炎等,如果採取非正規治療,易導致復發和惡變;而惡性腫瘤則在腮腺部位出現生長較快的腫塊,可出現頜面部的麻木,腫塊活動差,與周圍組織界限不清,有少部分瘤體很小,但是早期就表現為神經受損的症狀;有些良性腫瘤在生長一定的時期後或經過不恰當的治療,則可能發生惡性變。因此,臨床上如遇到一生長緩慢的無痛性腫塊,近期突然生長加速,出現疼痛,則要想到良性腫瘤惡性變的可能。
腮腺良性
腫瘤大多為混合瘤,因其易發生惡變,因此其手術治療非常關鍵,應在保留解剖面神經的前提下,將腮腺腺體及腫瘤完整切除。因面神經與腮腺腫瘤關係密切,若不熟悉此部位的解剖關係則可損傷面神經造成面癱,致術後出現口眼歪斜,給患者帶來痛苦。而惡性腫瘤則要根據腫瘤侵犯周圍組織情況行根治術,術後輔以放療或化療。而第一次在正常組織內徹底切除腫瘤是治療的關鍵。我們應該採取那些有效的手段來早期發現腮腺區的腫瘤,來達到早期診斷的目的,並取得最佳的治療效果
診斷
1、B超應作為腮腺腫塊病變個選的腮腺腫瘤的影像學檢查方法。一般良性腫瘤呈均質性回聲,邊界清楚,後壁回聲可增強,囊性病變尤為顯著,惡性者呈不均質性回聲,後壁回聲減弱或消失。但淋巴結炎症如結核也有類似改變,因此,其定性診斷性能不足。
2、CT及MRI:可確定腫瘤位置,大小,深淺範圍,以及與周圍組織的關係,有無浸潤等,特別對腮腺深葉腫瘤與咽旁間隙腫瘤的鑒別及其與頸部大血管關係顯示較好,惡性者表現形態不規則,境界模糊,密度不均。
1.3、活體組織檢查:對腮腺惡性腫瘤除已向皮膚破潰和晚期不能手術而又必須明確組織病理診斷者外,一般都不宜採用活體組織檢查。
4、腮腺造影:適用於臨床未能確診者,造影可示腫瘤壓迫所致的導管系統排列紊亂,導管扭曲,移位,中斷以及腺泡不規則的充盈缺損,腫瘤侵蝕導管時造影劑外溢形成大小不一,點片狀影等變化,此檢查間接地反映了病變的存在,但對鑒別腫瘤的質幫助不大。
病因及常見疾病
引起腮腺腫瘤原因較多。良性腫瘤其沒有什麼特殊原因,跟基因突變有關係。腮腺的腺淋巴瘤跟長期抽煙有直接關係。腮腺腫瘤有的主要跟口腔衛生有關,有的跟局部刺激有關。有人認為與長期輻射、接電話都有關,但沒有很多證據證實。
臨床表現
腮腺腫瘤有哪些臨床表現腮腺惡性腫瘤主要包括黏液表皮樣癌,腺泡細胞癌,惡性混合瘤,腺樣囊腺癌,轉移癌等,均生長迅速,腫塊形態不規則,質硬,不活動,邊界不清,腫塊疼痛甚至皮膚破漬,侵犯周圍肌肉血管、神經可有面部麻木,疼痛,張口受限,還可以出現聽力減退,吞咽困難。
治療原則
腮腺混合瘤的治療以手術徹底切除為原則。
術前一般不宜作活檢。
因為:1、腫瘤包膜不完整,活檢容易發生腫瘤種植,2、活檢術後形成瘢痕組織,增加術中損傷面神經的可能性。
預後
早期腮腺腫瘤接受及時而規範的手術,以防惡變,而且大部分病人術後無任何問題。術前不宜作活體組織檢查,禁忌作順包膜剝離的剜出術,須將腫瘤連同包膜和腫瘤周圍的正常腮腺組織足夠地一併切除,否則易復發;手術時避免損傷面神經。如已有惡變,應施行根治性腮腺全部切除術,包括面神經支在內全部予以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