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克成
炎癥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發炎”,是我們人體對於刺激的壹種反應,可以是細菌、病毒感染所致,如肺炎、腸炎,也可以不是感染引起的“非感染性”炎癥,如關節炎、潰瘍性結腸炎。在炎癥過程中,壹方面,損傷因子直接或間接造成組織或細胞破壞,另壹方面,機體通過充血和滲出反應,以稀釋、殺傷和包圍損傷因子,促進修復和愈合。
癌癥發生發發展與炎癥有密切關系,能啟動和維持癌生長。如果將癌腫比喻為“火”的話,炎癥就是維持“火”燃燒的“油”。
癌癥可以發生於炎癥局部。例如胃癌常發生於慢性萎縮性胃炎基礎上;肝癌常發生於原有慢性肝炎的肝臟;慢性結腸炎也是如此,每10例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大約有1名最終發生結腸癌;慢性骨感染(骨髓炎)和褥瘡患者有發生進展性癌癥或肉瘤的傾向;
炎癥可通過產生的因子,促進遠隔組織和器官發生癌癥。上世紀80年代業已證明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發生淋巴瘤和肺癌的危險性增加,關節炎時間愈長死於癌癥的可能性愈大;有人估計,至少1/3的癌癥患者曾有慢性炎癥存在。
相反地,控制炎癥能減少癌癥進展的危險。有3份研究顯示,女性長期服用非甾體類固醇(NSAIDs),如阿司匹林或布洛芬(ibuprofen),與沒有服用這些藥物的婦女相比,乳腺癌發生率明顯降低。在一份對8000名婦女長達10年的隨訪中,每周服用阿司匹林至少3次者,發生乳腺癌的機會降低23%,每周2次或更多服用布洛芬者,發生乳腺癌的危險性降低50%。1999年有一份研究顯示,乳腺癌的女性長期服用NSAIDs者,與沒有服用這些藥物的患者相比,腫瘤體積較小,陽性淋巴結也少。2007年,有壹份研究發現服用NSAIDs的乳腺癌患者,與未服用這些藥物者相比,死於癌癥的機會減少36%。
為什麽炎癥能促進癌癥的進展?有一系列的機制,包括炎癥因子可促進癌細胞生長;促進血管新生,為癌細胞提供營養和氧氣;增加血管通透性,促進癌細胞進入血管,向遠處擴散(圖)。
正常上皮。上皮細胞增殖和上皮內白細胞與化學因子和各種信號有密切關系
原位癌形成。炎癥性和癌基因改變引起化學因子和細胞因子產生,促發癌性浸潤和血管新生,
使腫瘤細胞生存下來,並穿過基底膜,產生擴散
癌腫侵犯擴散。炎癥化學因子和細胞因子繼續促進癌細胞浸潤和血管新生,
進而促進瘤細胞向血管內轉移和從淋巴播散
圖 炎癥促進癌癥形成的過程(引自《Nature》雜誌2008年454卷436-44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