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膽管細胞癌(ICC),是僅次於肝細胞癌的第二大原發性肝癌,發病率約占原發性肝癌的10%-15%,名副其實的肝內殺手“二當家”。近40年來,全球範圍內的ICC發病率呈升高態勢,在亞洲範圍內尤為突出。
▲圖片來源於網路
ICC惡性程度高,患者發現時往往已經是晚期,這意味著手術切除效果甚微。但手術切除仍為部分早期ICC的主要治療方法,術後復發率高達60%-70%,預後極差,5年生存率僅為30%。介於上述特點,探索新的治療手段,為患者帶來更好的治療效果是臨床醫生不懈的追求。
▲醫療五科副主任劉樹鵬在“復大新視野 徐克成大講堂”上分享相關案例
病例分享
患者男性,64歲。因“進行性消瘦3月餘,發現肝膽管細胞癌1周”入院。
此前患者因無明顯誘因出現胃納下降,伴進行性消瘦。外院CT檢查提示肝臟占位,後完善PET/CT檢查並行肝臟腫物穿刺活檢,病理提示:肝膽管細胞癌。
影像檢查
入院完善相關檢查發現,其肝臟病灶與鄰近胃小彎、膈肌粘連、分界不清;門靜脈左支及肝左靜脈未見顯示,考慮受侵;左上腹腔前側及後側腹膜局限性增厚,考慮腹膜轉移瘤,部分病灶與鄰近左側膈肌、脾臟粘連、分界不清。
此外,腫瘤標誌物尤其是CA19-9:259.4U/ml,CA125:103.40U/ml。
專家意見
以劉樹鵬副主任為首的醫療五科專家團隊充分研討後認為:該患者腫瘤位於肝膽管區域,大小約7.4cm*5.9cm*6.2cm,且腫瘤性質明確,為肝膽管細胞癌。多學科會診後,考慮患者腫瘤已侵犯周圍組織,同時伴遠處轉移癌,無手術切除指征,專家為其採用不可逆電穿孔消融(IRE)聯合化療方案治療。
治療過程
因腫瘤侵犯胃壁,術前1天服用磷酸鈉鹽導瀉清潔腸道,禁食禁水8小時,術前半小時留置胃管及尿管,術前1小時靜脈滴注吉西他濱1g。
術中通過CT定位,聯合彩色超聲引導穿刺,分別經腹,經左側胸壁進針。2支消融針間隔2.5cm且互相平行,消融針針尖暴露2cm,開始進行消融。因肝臟腫瘤體積較大,對腫瘤分區進行多次消融,確保消融範圍能完全覆蓋。
術中操作
術後排氣排便後開始進食流質飲食,同時口服替吉奧膠囊治療。
復查結果
術後1周和術後2月復查腹部CT均提示:肝臟及左側腹膜腫瘤可見大片狀低密度壞死區,肝臟腫瘤外周有少許強化灶。心電圖及心肌酶未見明顯異常,腫瘤標誌物指標顯著下降。患者的體重較術前上升4kg,疼痛程度及日常活動能力較前明顯改善。
術後復查:左為術後1周,右為術後2月
關於不可逆電穿孔
不可逆電穿孔消融(IRE)作為一種微創技術,通過產生高強度電場破壞腫瘤細胞膜,對周圍健康組織損傷小,為ICC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療選擇。
電場強度與細胞膜穿孔
IRE技術通過施加高電壓脈衝產生強電場,導致細胞膜上形成納米級孔洞,這些孔洞使細胞內外物質交換受阻,最終導致細胞死亡。
組織選擇性與安全性
IRE具有高度的組織選擇性,主要影響細胞膜而非周圍結構,如血管和神經,因此相較於傳統熱消融方法,IRE在治療時對周圍健康組織的損傷較小。
恢復期與併發症風險
由於IRE不涉及高溫,治療後的恢復期較短,且併發症風險較低,這使得IRE成為一種相對安全的治療選擇,尤其適用於靠近血管、膽管、胰管、輸尿管等重要結構的腫瘤治療。
此外,臨床實踐證明,相較於傳統化療,IRE聯合化療,有效提高治療效率,減少副作用,增加腫瘤細胞對化療藥物的敏感性,為患者提供了更好的預後。
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對於IRE聯合化療的長期療效和患者生活品質的影響瞭解不足,仍然需要更多臨床研究,並關注如何通過改進手術技術和調整藥物使用,來降低IRE聯合化療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副作用,從而提高治療的安全性和患者的生活品質。